人过三十,请逼自己明白这10个道理(建议收藏)

编辑: 有书共读
100 次浏览
2024-12-14 09:45:55





《儒林外史》中有这样一句话:

“少年不知愁滋味,老来方知行路难。”


年少的时候,身上没有过重的担子,心思也不会为生活发愁。


随着年龄渐长,不管是工作还是家庭,身上的责任越来越大。


开始慎重地为未来打算,内心难免产生焦虑和迷茫。


但越是感到难的时候,越能锻炼人,也越能让人成长。




青春年少的时候,总以为自己的能量无穷大。


大到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,大到可以影响别人的人生。


进入30岁才发现,能做到掌控自己的人生,本属不易。


见了很多人,经历了很多事也终于相信,世界上一些事本就存在跨越不了的差异。


开始相信付出也不一定有收获。


但即使这样,也不会放弃自己的路。


走一步有一步的收获;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。





一直在父母身边的孩子,不容易发现父母的衰老。


但你若是常年在外奔波,一年到头,只有年末才能见父母一面。


你会很容易发现父母的变化。


坐在他们身旁时,你能看见鬓角的白发已经藏不住了;


跟他们聊天时,你能察觉他们记忆衰退,经常记不起随手放的东西在哪。


有这样一句话说得很扎心:要让自己成长的速度,快于父母老去的速度,才能在以后不留下遗憾。


平时多努力,抽空多陪伴。




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例子。


年轻时,一人吃饱全家不饿。


一旦有了家庭的担子,和养育孩子的责任,自己的感受就成了最不重要的那个。


像最近的热播剧《我们的婚姻》中,为了孩子牺牲自己工作机会的全职妈妈,沈慧星;


像《女心理师》中,为了和同事处好关系,营造所谓的“和谐”工作氛围,一直迁就别人的小莫。


30岁之后的人,增加了几重身份,需要考虑的事情增多。


从前看不惯将就,现在开始选择将就。




作家张爱玲在24岁的时候,写过一句话:

“我喜欢钱,因为我没吃过钱的苦。”


她直接表明自己是一名“拜金主义者”,因为有了钱,她才可以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。


现在,无论怎样生活,都需要金钱支撑。


坦言把赚钱作为自己的追求,并不可耻。


人的年龄越大,考虑的问题越现实。


可越是从现实出发,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,找到出路。





前段时间大结局的《人世间》,让人至今回味起来,也觉得甚是喜欢。


想起刚开始的一幕,周秉昆因为赌气,辞去了体面的木材厂工作。


没有工作之后的他,也不敢告诉家里的母亲,怕她上火。


每天还是早起,假装去上班。


不把工作中的失落,挂在脸上。


在家人面前,学会了伪装,多一事不如少一事。


即使吃再多苦,受再多累,自己把苦全部咽下,嚼嚼咽咽的。




从头再来的勇气,每个人都配拥有。


但年纪不同,从头再来需要付出的代价完全不同。


青春年少时,有的是时间和机会,即使走错了,拍拍身上的土,再来一次;


只不过是多付出一些时间罢了。


但走进三十岁,特别是有了自己的家庭以后,做任何决定都需要认真谨慎。


因为一旦再次走错,不仅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翻盘,家人也可能跟着遭罪。




知乎上有一个问题,引来很多人的围观:一个人什么时候才会真正的长大?


一个答案很戳心:等他们有想保护的时候。


如果年少时,把自己比作一棵树苗,那么30岁后,自己就该长成枝繁叶茂的模样。


让家人在树下庇荫,替他们遮风挡雨。


把自己活好,不辜负家人们的希望;


把自己活好,让亲人活得更有保障。





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:


回首自己过去的三十年,仿佛就像针尖上的一滴水,滴在大海里,悄无声息,毫无波澜。


这三十年,一眨眼就过完了。


珍惜每一个当下,把希望寄存于眼前。


只有过好现在的每分每秒,才会迎来未来精彩的每时每刻。




走入社会,开始看到人性的错综复杂。


有险恶,有冷漠。


也知道了,不是每一颗真心都会得到相同的对待。


那些见不到光的日子,少不了家人的支持和鼓励。


正是因为有了他们,才有了前行的动力和底气。


无论何时,家人是自己永远的后盾。


当自己在外漂泊累了,就回家靠在家人的肩膀上,休息好了再出发。



三十岁是一个不上不下的年纪,少了点活泼,多了点成熟。


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冒险,不如从现在开始,多一分从容和坚持。


所有的付出,都会在将来收获累累硕果。


把眼下的事做好,就是对未来最大的慷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