空城计之自我感想
原著书本中大致是这样的解释:司马懿在街亭一举击败马谡之后,率领着浩浩荡荡的 15 万大军气势汹汹地直奔西城而来。而此刻的西城,诸葛亮所率部队军备匮乏,实力相较之下显得极为薄弱,仿佛即将被司马懿的大军无情“虐杀”。
身处如此艰难困窘的境地,诸葛亮却能在千钧一发之际灵机一动,施展出了名垂千古的“空城计”。

他果断下令将城门大大敞开,自己则气定神闲地在城楼上悠然自得地弹琴,城中百姓也仿若平常一般照常生活,丝毫没有显露出半分惊慌失措的模样。
当司马懿的大军抵达城下时,映入他们眼帘的是一座看似毫无防备、风平浪静的城池。司马懿此人,生性向来多疑谨慎。面对眼前这座看似空城的西城,他心中不禁泛起诸多疑虑,担忧城中设有伏兵,因而不敢贸然发动进攻。
诸葛亮深知司马懿的性格特点,他故意摆出这副空城的架势,就是要精准地拿捏住司马懿多疑的心理,让他产生重重疑虑。他那镇定自若、自信满满的表现,更是犹如一把无形的利剑,进一步深深刺痛了司马懿敏感的神经,使其怀疑愈发加重。
司马懿在城外观望许久,内心不断权衡利弊。最终,他还是决定下令撤军。最开始,这一情节的作者旨在体现诸葛亮的非凡勇气和果断决策。他敢于在强敌面前冒险一搏,充分展现了其卓越非凡的胆略和令人折服的领导才能。
就我个人而言,第一次接触三国正是通过这一精彩情节。在还未看完全文时,最初的感想便是觉得诸葛亮聪明绝顶,而司马懿则显得过于胆小怯懦。然而,当我看完全文,又看完电视剧以及一些网上诸多深入的解读之后,回过头来重新思考,才渐渐觉得司马懿更多的是为了养寇自重,这样的解释似乎更为合理。
要知道,司马懿可是三国后期顶尖的谋略家之一,其智商绝不可能如此之低。他刚刚在街亭击败蜀军,按理来说应该对蜀军的情况了如指掌,又怎会不知西城兵力空虚,擒拿诸葛亮易如反掌呢?那他为何不进城抓捕诸葛亮呢?
在电视剧中,司马懿遥望城头,听着诸葛亮弹琴,沉思片刻后下令全军撤退。司马昭极力劝说司马懿攻城,司马懿却大声呵斥道:“城中设有伏兵,撤退!”而后手下将司马懿退军的消息告知诸葛亮,孔明便缓缓说道:“司马懿,真乃知音啊!”

这一情节大概便是如此,说实话,听到诸葛亮说出这句话时,内心深受触动,不禁潸然泪下。他们一辈子都在相爱相杀,双向奔赴,这种复杂而深厚的情感实在令人感慨万千。

从战略层面来讲,司马懿确实不能这么做!因为诸葛亮无疑是他最强劲的对手,一旦他进城抓住诸葛亮,魏国所面临的最大威胁便会消失,那他自身存在的价值也就荡然无存了。要清楚,就在空城计发生前不久,司马懿就曾被诸葛亮摆了一道空城计,因而遭到魏主曹叡的猜疑而被罢官。后来,由于魏国局势发生重大改变,才迫不得已请司马懿重新拿兵权,恢复他的官职。这来之不易的权力,司马懿自然是不想再次失去!
从情谊的角度来看,少了这样一个对手,也会多一份难以言喻的寂寞。记得在后面的情节中,诸葛亮死后司马懿悲痛地说道:“孔明,你死了我岂不寂寞啊!”其笑声癫狂,却饱含着无尽的落寞与孤独。
即便在现代社会,亦是如此。对手有时也是朋友,大多都惺惺相惜,希望对方能够变得更好。总之,他们之间的情谊既有激烈的竞争和对抗,也有深深的敬重和理解。不知道各位读者大大在最初接触这一情节时,所想到的又是什么样的呢?
或许有人在初读时,仅仅看到了表面的智谋较量;或许有人一开始就洞察到了背后复杂的人心博弈和权力争斗。但无论如何,这一情节都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思考和感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