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要有过冷度(过冷度有什么用?)
编辑: 制冷与空调技术资料库
100 次浏览
2025-05-03 05:22:34
1、过冷度
过冷度的定义是在一定压力下,液体的实际温度低于该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时,两者之间的差值即为过冷度。这意味着,对于一种特定的物质,在给定的压力条件下,如果它的温度被降低到低于其饱和温度(即它开始凝固或保持饱和液态的温度),那么这个额外的低温差就被称作过冷度。
在制冷机中,使从冷凝器出来的液体带有过冷度确实是有益的。其主要好处包括:
- 抵消液体管路压降:通过提供额外的冷却,可以确保即使在管道内发生轻微的压力损失,也不会导致制冷剂提前蒸发(即闪发),从而保持液态制冷剂的状态直到它到达膨胀阀(EXV)。
- 避免EXV阀前闪发:过冷能够减少或防止节流过程中产生的闪发气体,这是因为过冷降低了制冷剂的温度,使得它更难因压力下降而气化。这有助于维持较高的液相成分比例,提高进入蒸发器的制冷剂量,进而提升整个系统的制冷效率。
- 增加制冷量与机制效率:由于减少了不必要的闪发气体生成,更多的制冷剂可以参与实际的制冷过程,这样不仅增加了单位时间内传递给环境的热量,同时也提升了整体的能量利用效率。

2、降低制冷剂过冷度常用的方法
为了提高制冷剂的过冷度,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降温法(如冷却水降温、经济器降温或采用外部冷源降温)和增压法,本文讨论冷却水降温法。
冷却降温法:冷却水降温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式,尤其是在水冷式冷凝器中。制冷剂在冷凝器中完成冷凝后,在冷凝器下部继续被冷却水进一步冷却,使得离开冷凝器时的温度低于饱和温度。这种方法对进出冷凝器的冷却水温差有一定的要求,通常卧式壳管式冷凝器的设计温差约为5摄氏度。然而,冷却水温差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获取理想的过冷度。
- 经济器降温:经济器是一种特殊的换热器,它可以将一部分经过冷凝后的高压液体制冷剂分流出来,经过一个额外的膨胀阀进行减压降温,然后与主路中的高温高压液体制冷剂进行逆流换热,以此来增加主路制冷剂的过冷度。这种设计特别适用于螺杆式冷水机组等大型制冷系统,可以在不改变压缩机的情况下显著提高其制冷量和能效比。
- 外部冷源降温:在某些特殊情况下,可能会使用其他低温介质作为冷源来直接冷却制冷剂,以达到所需的过冷效果。例如,利用深井水或其他天然水源来进行降温处理。

冷却水降温温差过大/过小的影响
冷却水温差过小
- 实践中,如果冷却泵选型过大,或者运行人员未能将压差控制在合理范围内,亦或是冷却塔换热效果不佳,这些情况都可能导致冷却水温差小于5°C。有时温差甚至可能低至1-2°C。这种情况的发生会使制冷剂在冷凝器中的再冷却空间缩小,导致离开冷凝器的制冷剂温度接近饱和温度,进而使得过冷度大幅度减小。
- 过冷度不足会影响制冷系统的效率,因为它意味着制冷剂在进入蒸发器之前就已经开始部分气化,减少了有效的工作液量,并可能导致膨胀阀前出现闪发气体,降低系统的制冷能力和稳定性。
冷却水温差过大
冷却水温差大,同时冷凝压力会升高,增加机制功耗,冷却水温差过大通常是由于以下两个原因造成的:
- 冷却水流量过小:如果冷却水的流量不足以带走足够的热量,那么即使冷却水的进出口温差很大,制冷剂也不会得到充分的冷却。这不仅无法增加过冷度,反而会导致冷凝压力升高,从而增加了机制功耗。
- 机组选型过小或外界负荷过大:在这种情况下,为了满足更高的热负荷需求,膨胀阀可能会增大开度,使得更多的制冷剂流入冷凝器。然而,由于冷凝器尺寸有限,过多的制冷剂会在短时间内通过,导致其停留时间缩短,同样不能被充分冷却,也无法获得理想的过冷度。